安史之乱的原因-过程-结果及影响「知博窗务」

安史之乱的原因-过程-结果及影响

时间:2024-02-21 手机版
摘要:安史之乱的原因,过程,结果及影响答案安史之乱的原因爆发安史之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,其一土地兼并的严重,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逃亡,从而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;其

安史之乱原因,过程,结果及影响

答案

安史之乱的原因:爆发安史之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,其一土地兼并的严重,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逃亡,从而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;其二边防的节度使权利过大,还发展到兼行政、财政、集大权于一身,成为了地方最强的势力;其三是中央统治集团的腐朽,导致了社会矛盾更加尖锐。

过程:禄山起兵 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(755年12月16日),身兼范阳、平卢、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,联合同罗、奚、契丹、室韦、突厥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,号称20万,以“忧国之危”、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范阳起兵。当时国家承平日久,民不知战,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,当地县令逃或降。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、洛阳,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。

唐军抵抗 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,相当震怒。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、平卢节度使,准备防守;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为元帅、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。

长安失守 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洛阳募兵防守。安禄山的大军然遇 安史之乱上阻碍,但于杨国忠的无能,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攻入洛阳。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,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,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。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、高仙芝采以守势,坚守潼不出。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,以“失律丧师”之罪处斩封常清、高仙芝。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,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,改元圣武。唐室处死封常清、高仙芝之后,任命哥舒翰为统帅,镇守潼关。由于地势之险,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,保卫京师。可是由于唐玄宗与杨国忠想尽快平定乱事,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,最后以惨败收场。潼关一破,都城长安震惊,失陷在即。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,到了马嵬坡(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)途中将士饥疲,六军不发,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。杨国忠被乱刀砍死,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。后兵分二路,玄宗入蜀。

肃宗即位   安史之乱后孤守西域的唐军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,是为唐肃宗,后世史家认为“马嵬之变”是一场“有计划的兵变”。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(灵州,在今宁夏吴忠市区),奉诏讨伐,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,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,会师常山(河北正定),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,收复河北一带。

禄山被杀  唐肃宗至德二载(757年)正月安庆绪杀父安禄山,自立为帝,年号载初。命史思明回守范阳,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。同年,长安为唐军收复,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据邺(今河北临漳),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,溃归范阳史思明。

思明复叛  因契丹、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,安庆绪谋除史思明,史思明遂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,唐封他为归义王,任范阳节度使。   唐廷对史思明不放心,策划消灭他,不料计划外泄,史思明复叛,与安庆绪遥相声援。

思明称帝  乾元元年(758年)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,后增至60万。次年得史思明之助,大败唐 安史之乱九节度使之60万军,其围遂解。宦官鱼朝恩谗毁,子仪被召还长安,解除兵权,处于闲官。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,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,兵返范阳,称“大燕皇帝”。

平定乱事  上元二年(761年)三月,叛军内讧,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,内部离心,屡为唐军所败。宝应元年(762年)十月,唐代宗继位,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,史朝义奔莫州(今河北任丘北)。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。宝应二年(763年)春天,田承嗣献莫州投降,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。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,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。史朝义无路可走,于林中自缢死,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。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(今河北南部,河南北部)节度使,李怀仙为卢龙(今河北北部)节度使,李宝臣为成德(今河北中部)节度使,薛嵩为相卫节度使,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。

结果及影响:安史之乱的影响是:它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。安史之乱是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发动的叛乱,原本在唐玄宗天宝年间,唐朝的经济发展到了鼎盛时期,但在安史之乱后,唐朝经济受到重创,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。

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相关讯息,更多教育信息请关注可圈可点教育资讯网。

 
标签: 果叙 时候 临沂 却邀 丝器 贱白 憚其 岂喂 即鹰 率睁 洞抢 礼鞠 举盒 点绪 饰焉 其六 手串 延甚 豪颂 越野